第202章 连中三元
「出贡了!出贡了!」
礼部贡院前的人群欢呼声中,贡院门口的牌楼之上,终于贴出了贡士榜单。
会试贡士榜又叫杏榜,比乡试桂榜丶殿试金榜更加重要。因为只要考中贡士,那就一定是进士,之后的殿试只是排名次,并不淘汰。
拿到贡士其实就是进士到手。如果拿到会元,殿试后最差也是二甲靠前。
但见杏榜之上,整整齐齐的写着三百四十七个名字。
最上面的第一名,会元的位置,赫然是两个令人大感意外的字:朱寅!
朱寅中了,还是会元!
这怎麽可能?他不是病重下场麽?这也能考中,还是会元?
很多人看着朱寅的名字,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先中解元,再中会元,已经连中两元了,不愧是前所未有的大明神童,国朝祥瑞!」
「十二岁的会元!前所未有!」
「也是,南直解元中会元,也不奇怪啊。」
「十二岁的进士,十二岁的会元,不会还能成为十二岁的状元丶探花吧?」
「说不准,还真有可能!」
「果然是大明神童,文运不凡啊。」
众人议论朱寅之时,更多的人却失魂落魄。
落榜了!三百四十七人,没有一个是我!
名落孙山,又要再等三年啊。
少数人却是欣喜若狂,「中了!侥幸!」」
「好好好!榜上有名!」
人群中的郝运来看到朱寅是会元,只来得及震惊了一小会,就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中了!第四十九名,还很靠前!殿试二甲有望!
这个名次其实很高了,郝运来本来应该很高兴才对,可是看到朱寅居然是会元,他忽然觉得自己的成绩又不香了。
稚虎啊稚虎,你这都行?你是在装病吧。
想到之前去探望朱寅时的情景,郝运来觉得有种受骗的感觉。
「四爷中了!」人群中一个声音喊道,正是郑家的奴仆。
「四爷带病考试,还能中了第三百二十四名!快去报喜!」
随着贡院放榜,朱寅的名字再次响彻北京。
十二岁带病考试,还能夺取会元,力压天下英雄,不是祥瑞是什麽?
想打神童牌的群臣,顿时额手称庆。好了好了!十二岁的会元啊,陛下你还不赶紧让皇长子读书!
人家十二岁都能当会元,你儿子八岁了还不读书?你还好意思拿年幼说事?
沈一贯,海瑞,田义更是松了口气,都替朱寅感到高兴。稚虎天生夙慧,果然不会让人失望。
会元就算殿试进不了一甲,也会安排二甲靠前几名。
只是殿试还没有考,他们还需要避嫌,不宜和朱寅这个考生见面。
郑氏一党却是咬牙切齿。
郑国望听到消息,少有的发了脾气,怒骂朱寅狡诈如狐。
就是她自己也上榜的喜悦,也被朱寅夺魁的郁闷冲淡了。
在万福赌坊压朱寅考不中的人,也郁闷无比。输了!
而之前押三百两黄金,赌朱寅上榜的南方赌客,一下子就赚三千多两黄金,折合白银几万两!
这个赌盘的输方银子,一半都被那南方赌客扫空!
此时的云祥客栈,报喜的报子来了好几拨。
朱寅得知中了会元,也很是惊喜。
超过预期,最好的结果!
他再也不装了,直接从床上起来对报子说道:
「今日听到喜报,犹如神药一般,病情立刻好转,你们才是我的良医啊。」
当即打赏报子们。
很快外面就知道,朱寅在接到喜报之后,病情大大好转。
很多人都在期待,朱寅会不会成为状元,成为十二岁的大三元!
三月十五就是殿试,考试地点在皇极殿。
皇帝亲临主考,宣布考题,这叫「临轩策士」。但实际上,皇帝未必一定会到场。
比如万历。
皇极殿本叫奉天殿,明初时期就是殿试考场,嘉靖时改为皇极殿。
三月十四,鸿胪寺丶光禄寺承旨,联合派员到皇极殿,布置殿试考场。无论是殿试事宜还是膳食供应,这一日全部准备就绪。
可笑的是,殿试是最高等级的考试,皇帝亲任主考官,可考生的笔丶墨丶砚都要自备,还要自带卷纸二十四张。
三月十五大早,礼部侍郎率领郎中丶员外郎,引领参加殿试的三百四十七名贡士,从午门一起进入皇极殿,分为两队列于丹两侧,面北肃立。
朱寅倒也罢了,他见过被清朝改名为太和殿的皇极殿(奉天殿),全无震撼之感。
可是其他所有的贡士,尤其是那些不久前还是农家子弟的考生,见到气势恢宏丶金碧辉煌的皇极殿,都是心生庄严神圣之感,为之心神迷醉,想要匍匐下拜。
但见「高大巍峨」的皇极殿,乃是最高等级的重檐房殿丶九间五架,朱红墙面丶金黄琉瓦,仅垂脊上的垂兽就有十种之多。
真是皇家气派,大开眼界啊。
这也难怪。皇极殿是三大殿之首,也是紫禁城最重要的宫殿,一般是举行重大典礼丶元旦大朝才启用,更与别殿不同。
此时,参加殿试典礼的文武百官,也都按照朝会礼仪,文左武右的按班就位,
等到考生和百官就位,鸿胪寺卿亲自奏请:「万历己丑科殿试之礼已备,恭请皇帝陛下临轩亲策!」
大汉将军和中官一起次第传话,一直传到皇极殿后面的的华盖殿。
按说此时的万历皇帝,就在皇极殿之后的中极殿(华盖殿)等候,御驾卤簿早就准备好了。
但听静鞭响了好一会儿,皇帝都没有出现。反而是司礼监秉笔太监陈矩到了。
「陛下有旨,着司礼监和内阁,代为主持殿试之礼。陛下已经拟好了殿试考题—」
早就准备好的执事官们,闻言十分失望。三年一次的殿试,皇帝这个主考官居然不来。
虽然对皇帝很是不满,可执事官们也没有办法。
前来参加礼仪的朝臣们,都苦笑着摇头。
皇帝不来,殿试礼仪也只能省略简化了。朝臣们一起散去,只留辅臣和司礼监坐镇大殿,代为主持。
考生们得知皇帝居然不来,也都觉得匪夷所思。当然,考题是皇帝亲自出的,就算他不来,也仍然是主考官。中了进士仍然是天子门生。
殿试其实不是在殿内,而是在殿外御道两侧。而且殿试只考策论,也只考一天,比会试轻松多了。
等到公布万历出的策略考题,朱寅又松了口气。
果然是:「制礼立法非难,尊礼守法为难。如何法举而令行?」
万历出这道考题,是因为此时的明朝礼崩乐坏,进入了王朝末世,法律越来越难约束人心,政令渐渐难以有效推行,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秩序。
历史上的今科状元焦站,在策论中提出完善国家法制,强化礼教。
朱寅早就做好了准备,提出了强化法制基础的观点,主张完善国民身份登记,私产划分,三方监督,改良陋习等等。
没有这些基础优化,法令就很难有效推行,世风只会越来越坏。
相比焦站的策略,朱寅更加言之有物,也更符合万历的性格。
到了中午的时候,朱寅就写的差不多了。也到了吃午饭的时候。
至于考生的午餐·-说是在皇宫考试,可只有两个馒头,一碗清汤。
责士们分到馒头和清汤,都有点不敢相信。
实际上以殿试考生伙食的简陋,也不知道所谓的膳食供应准备,到底有什麽可准备的。
七百个馒头很难准备吗?
原来,所谓的伙食供应,供应的是考场的执事官们。如提调丶监试丶受卷丶弥封丶掌卷丶巡绰丶印卷等。
酒肉都是执事官们来吃,没考生的份。
考生午餐如此简陋,当然不是朝廷小气。而是吃完之后还要继续考试,时间紧迫,午餐当然尽量简单。
若是有酒有肉的享用,还要不要接着考试了?
殿试结束之后,全部在东角门交卷,然后从东角门离开。和《明会典》记载的一样。
接下来的程序,很多考生并不清楚,可朱寅却是了解。
守在东角门的受卷官仔细收取了考卷,交给弥封官弥封,不需要誉录,直接由掌卷官送到东阁。
读卷官们早就连夜等候在东阁了。根据《大明会典-读卷仪》的规定,众人一起读卷,然后将试卷分为一丶二丶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