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平淡终将被打破(2 / 2)

大明话事人 随轻风去 4962 字 2个月前

原大学士王锡爵的嫡长子王衡,还有九元真仙的门客顾秉谦都得以入选。

虽然在二月大比时,赵志皋委托王锡爵推荐的新阁臣朱赓远在浙江,来不及赶回京城当主考官。

但是赵首辅通过一些利益交换,还是把王衡取中了。在万历朝时候,这种操作模式已经很成熟了。

然后在这个四月,赵首辅又指示翰林院,把王衡选拔为庶吉士。

到此为止,赵首辅算是完成了对王锡爵的承诺,把王衡扶上马送一程。

至于顾秉谦,在历史上就是翰林,最后混成了首辅。

如果在本时空在自己帮扶下,顾秉谦连翰林院都进不了的话,林泰来会觉得自己是个废物。

依旧是翰林院正堂月台前,只不过台下换了一批新人。

今天是新人庶吉士第一次上早课,不少闲得无事的老人站在旁边看热闹,周应秋和董其昌也在其中。

周应秋一动不动,只盯着一个方向看,董其昌顺着周应秋的视线望去,却见新来的顾秉谦站在那里。

「你总盯着他作甚?」董其昌忍不住问道。

周应秋皱着眉头说:「自从万历十八年春,他抢着操持京师林府杂务时,我就有一种预感,此乃我的一生之敌!

果不其然,今年他也来了翰林院,开始与我并驾齐驱了。」

董其昌不知说什麽好,这就是同类相斥的道理吗?

本来在林泰来身边的人里,周应秋独占一个赛道,与其他人品类都不相同。

但顾秉谦貌似和周应秋是同一个路数,难怪周应秋反应这麽大。

这时候,璀璨的官场新星丶新科状元加会元韩爌不知为何出现,也溜达着走了过去,温润如玉丶气定神闲的站在了边上看热闹。

庶吉士人群里有个人对月台上的教习韩世能说:「状元为同年之长,晚辈听说翰林院有个传统,就是状元上台训话,为同年垂范?」

韩世能沉着脸说:「老夫入翰林已有二十馀年,未曾听说有这等规矩。」

那人仍然不依不饶的说:「但听说过去三年,就是这个规矩。」

韩世能答道:「这是林九元的规矩,不是翰林院的规矩。」

那人仿佛化身为「整顿职场」的杠精新人,梗着脖子继续质问说:「为何林九元就能有这个规矩?」

他说完了后,又故意看了眼人群边上的韩爌。这意思大概就是,既然都是状元,为什麽不能上去讲话?

啪的一声响!杠精新人突然冷不丁的挨了一耳光,晕头转向之际,又被人狠命踹了一脚。

直到跌跌撞撞的坐在了地上,才看清楚对自己动手的人竟然是同年顾秉谦。

顾秉谦不过是个既不高也不壮的中年人,杠精新人本来想跳起来厮打。

但是他又看到,另有几个翰林院前辈迅速站在了顾秉谦身后,同样对着自己虎视眈眈。

于是杠精新人立刻改变了斗争策略,开口质问道:「顾年兄何故当着韩学士的面殴我?简直有辱翰苑斯文,请韩学士为我做主!」

顾秉谦轻蔑的说:「你不是想要知道原因麽?这就是原因,这就是林九元的规矩,现在你明白了否?」

旁观的翰林院老人听了顾秉谦这话,居然找不到理由反驳。

当初如果不是林九元总是手提大枪,或者总有一群壮汉家丁站在四周,诸君哪能让林九元养成训话惯例?

顾秉谦又环顾左右说:「在下不才,做了一个示范。如果同辈诸君真有人想上台训话,就学着点。」

因为阵营关系,周应秋不得不站在顾秉谦身后壮声势,但看着顾秉谦出风头,还是略微不爽。

所以他也向前一步,抬手就指着不远处的新科状元加会元韩爌,叫道:

「状元公!如果你想学林九元上台表现刷声望,就只管上去,不必派个小卒子试探!

不过林九元文能成就一代诗宗,武能七战七捷先登破城,可讲东西甚多,而你又能讲什麽?

想来想去,建议你不妨多讲讲你们蒲州几大家族当年怎麽与北虏通敌走私的,你的好岳父张四维在官场是怎麽反覆无常的,你们又是怎麽把持运城盐业私盐的的。

让我们这些贫寒出身的穷酸人开开眼,长长见识也好!」

听到这里,人群里发出了低低的哄笑声,许多人都忍俊不禁。

韩状元脸色铁青,温润如玉丶气定神闲的形象维持不住了,毫不犹豫的转身就走。

此时争辩是毫无意义的,只能越辩越黑。

就是不能理解,堂堂的清华之地,风气为何如此简单粗暴?

不是打人就是直接人身攻击,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真叫人大失所望!

父亲丶岳父丶叔伯们口中的翰林院,并不是这样啊。

周应秋似乎意犹未尽,对着韩爌的背影又叫道:「有幸与阁下同在翰苑也是缘分,以后多亲近亲近!

至于九元君要为军国大事操劳,你就不要打扰或者碰瓷他了!」

言外之意就是,你不配和林九元相提并论,还是我周应秋来当你的对手吧!

也不知道是想贬低新科状元公,还是想自抬身价。

顾秉谦十分不满的说:「韩状元是我的同年,轮不到你亲近。」

「你现在只是个庶吉士而已,还不算正式的翰林,先老实学习吧!」周应秋不屑的说。

董其昌看了看周应秋,又看了看顾秉谦,现在他可以确定了,这两还真可能是一生之敌。

真没想到,连不要脸的走狗赛道都如此之卷了!幸亏自己走的是文艺墨客赛道,林泰来身边这种人并不多。

在这平淡的四月份里,连翰林院小冲突都能当话题说上几天。

直到辽东巡抚郝杰发来的六百里加急奏报抵达京师,才打破了这种平淡宁静。

本月有不知数量的大批倭兵跨海出动,在朝鲜国南端登陆,朝鲜军兵一触即溃!

听起来暂时还不是大事,但所有人都想到了林九元的「备倭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