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上海督军兼五口通商大臣(求订,求票)(1 / 2)

大清要完 大罗罗 3023 字 16天前

紫禁城,干清门,御门听政。

在太庙拜完祖宗的第二天,一向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见人的咸丰皇帝就叫起了御门听政。

所谓的御门听政就是「开大会」,一般在早上进行,参与御门听政的大臣主要有内阁大学士丶六部尚书丶侍郎丶军机大臣丶八旗都统丶领侍卫内大臣丶御前大臣等等。通常也不是一次都叫来,而是只叫上其中的一部分来参加御门听政。

这帮人一大清早天没亮就得到午门外集合,等待皇上帝圣旨后进入干清门,在固定的位置各就各位跪好,然后就多磕头少说话了——明朝那种在御门听政中犯颜直谏,惹皇上生气的事情,在清朝的御门听政中不大可能发生的,因为根本就不许畅所欲言,只有皇上点到了名,才能起身走到干清门外的汉白玉台阶上跪着,然后皇上问话后才能回答。

就算这种形式的御门听政,咸丰帝也不是经常搞,平均下来,一年也就搞个几次,而且一般也不和下面的大臣废话,只是让内阁大学士背诵一下需要处理的奏摺内容,然后再把皇帝的旨意背一遍给相关的大臣知道就算完事。

对于那些有资格参加御门听政的官员而言,这几乎就成了开眼界丶涨见识的途径了—一有许多官员,特别是汉员,比如李鸿章他爹那样的,很可能在京任职十几年,都没轮到过一次御门听政…………好像当了个假的朝官。

不过今儿这场御门听政仿佛有点意思了,一是来的人比较多,北京城有头有脸的大官都齐活了,一大老早就在午门外面候着,可热闹了。

二是皇上居然一口气叫了六部的满汉尚书丶侍郎,再一个恭亲王奕欣一起上到干清门外的平台上跪着,这可是一大群人呢!上回干清门外的平台上跪那麽多人的时候,搞不好还是乾隆皇帝那会儿呢!第三嘛,皇上居然当着一众大臣的面,在御门听政时开了金口,话还挺多!

只见这位有着和圣祖康熙爷一样的麻颜的皇上少有的露出了笑颜,笑着道:「今儿叫起,就是和大家说说罗雪岩捷报传来的事儿..自长毛作乱以来,朕收到过不少捷报,但是却没有任何一份捷报可以和罗雪岩的捷报相比!因为这份捷报是由洋人背书的,如果不是货真价实的大捷,洋人哪儿能那麽好说话?上海的英租界丶法租界都交出来了。朕在北京,不知道上海的状况,他们可是亲眼所见!收回租界权益,这可是十年以来所未有之事...这个罗雪岩真的是军事奇才丶洋务奇才啊!」

咸丰皇帝其实也不是那麽昏庸,他早就知道底下带兵的大臣都很「乘十」..要不然怎麽捷报频传,而长毛距离北京越来越近?

这都「输到南京」了,再输是不是就该输北京了?

但是罗雪岩的捷报一定是真的!因为捷报会骗人,洋人嘴里吐出来的利益是不会骗人的。

没有实实在在的战果,洋人能把到嘴的肥肉吐出来?这是不可能的!

「不过这位军事奇才丶洋务奇才的心也挺黑的,居然上奏给朕,求封上海督军,要总督松江府和太仓州境内所有的官军丶团练,还要求监管江南盐法道丶江海关道丶松江府衙丶太仓州衙..以及松江丶太仓所属各县的衙门。一句话,就是要把松江丶太仓丶盐法道丶海关道统统置于上海督军衙门的管辖之下。诸位觉得怎麽样?说说吧!」

他这一说,底下的大臣都有点傻眼了。

这怎麽还用他们发表意见呢?这种事情皇上拿主意就行了,他们只管磕头喊圣明就是了。底下的人都不说话,眼看着就有些冷场,咸丰帝脸瞧着就沉了下来。好在他的好老师杜授田的儿子杜翰是深知圣意的,看着冷场,忙不迭的就开口了:「皇上,臣杜翰以为罗雪岩要得少了。」还少了?

底下的大臣一听都愣住了。

再多要,那就得当江苏巡抚了吧?

咸丰脸上的神色却已经松了下来,当下就笑吟吟问:「杜翰,你说说朕还应该给他什麽好处?」

杜翰趴在地上,声如洪钟,中气十足地说:「皇上,臣觉得您应该给他的不是好处,而是责任!」

「这话怎麽说?」咸丰问。

「皇上,好处人人都想要,而责任则是人人避之不及。」杜翰说,「如今总领松江丶太仓军务,监管海关丶盐法二道之责,就不是什麽人人都想要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