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0(2 / 2)

她向学长学姐们打听过航院老师们的情况,吴教授每年的硕士研究生名额是四个学生,而本硕连读和保研的学生想要拿下吴教授的名额,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进到吴教授的课题组进行暑假实习。

所以这份要给未来导师看的简历就显得尤其重要。

和上学期的寒假研学实践相比,暑假实习生面试显然更为正式严格。

同样是在期末考试前接到面试通知,时间正好是在期末考试第一场的前一天。

课题组的几位导师都亲自来面试这批学生,其中也有给大一学生上过课的老师。

对于早已见过各种类型学生的老师来说,这次进来的是个大一的小女孩,也并不稀罕。

俞妙则对于自己的科研想法和未来的方向都侃侃而谈着,以展示自己的能力水平并不比多学了一两年的学长学姐们差;大学给了学生们充分的展示平台,这个过程不仅是从老师的教学中学习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动性。

她的学习能力已经在过去得到验证,这也是系统所说的,俞妙则最大的优势。

任何老师都会喜欢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至少一日三次地将老师气死。

“你的能力很强,专业知识也学得很扎实。”其中一位导师向她问道,“但是你还太小了,如果你以后想要选择其他的研究方向,也许你会后悔过早做出的选择。”

看过她的简历的老师都知道她是奔着吴教授来的,但是吴教授的项目和火箭及空间站研发有关,想要在涉密行业深耕就无可避免要坐得住冷板凳。

和学长学姐们相比,俞妙则的劣势也显而易见。

她选择专业的时候才十四岁,所有人都觉得小小的姑娘对于这个专业的向往只是觉得酷,因为这是大部分航院学生选择专业的初始想法。

她现在也才十七岁,她才刚读大一。

就算是本硕连读的学生,也多得是拼着放弃研究生学历都要跑路转行的。

也许到明年她再过来,她的说服力会更高。

俞妙则便罗列出这一年来所做的所有功课,以表明她的决心。

“希望老师们能给我这个机会。”她诚恳地说道。

最后是吴教授温和地发话,说让她回去先等下一步的通知。

面试结束后,俞妙则心里也只有七成把握。

不过比较意外的是,在面试结束后的第二天,刚考完工科数学分析出来,她就接到科研助理发过来的邮件,说吴教授邀她在本周四下午二面,地点是在研究所。

俞妙则在周四早上还有一科考试,于是考完试匆忙吃了午饭就赶过去了。

二面却和之前的流程并不一样,吴教授带着俞妙则到课题组里认了一圈人,俞妙则便知道这次是稳了。

等到期末考试全部结束后,俞妙则便接到进组通知。

今年的课题组进了六个暑假实习生,大概率都是以后的同学。

初接触下来,就觉得组里的师兄师姐也还都挺好的,交流起来比较和谐;不过大家都很忙,平时应该就是焦头烂额地忙碌着,看见有新同学进来就抬头扯出一个相对平和的笑容。

实习第一天的早上只是由一个师兄带着他们走一圈认路,中

午就在这边的饭堂吃午饭。

到下午就给他们分派一些简单的任务,适应起实验室里的氛围。

因为都还是本科生,刚进课题组的任务也就是给老师打打杂,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学习。

吴教授给他们的叮嘱就是,多看多想多学